雅阁读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雅阁读书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429章 良种

第429章 良种

  第429章 良种 (第1/2页)
  
  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码头,得知太子到来,船员们有多激动可想而知。
  
  朱雄英没有着急去看良种,而是先安抚了大家。
  
  在这里他说话就保守了很多,没有说什么树碑立传之类的。
  
  只说大家的功绩朝廷看到了,不日就会有奖赏下来,不会让诸位白辛苦的。
  
  即便如此,也让一群人感动的热泪盈眶。
  
  之后他们才去船舱里,查看了带回来的各种物资。
  
  首先看的自然就是良种。
  
  不得不说,前世网友戏称华夏是种菜民族,是有一定根源的。
  
  就比如陈永和他们,外出探险带回最多的就是各种植物的种子,还有一些可以扦插的树枝。
  
  这次他们总共带回了十几种蔬菜粮食种子,其他的可食用植物也有十几种。
  
  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红薯、土豆、玉米、南瓜等。
  
  最先被拿出来的,也是这几种。
  
  红薯有七个,普遍都是家常吃饭用的瓷碗大小。
  
  能看得出来,这肯定是特意挑选最大个的带回来的。
  
  土豆有三十三个,有点出乎陈景恪意料的是,这玩意儿最大的才和鸡蛋差不多。
  
  比起前世常见的小了好几圈。
  
  不过他也能想到,土豆应该是经过培育才高产的。
  
  反倒是红薯,和前世见过的品种区别不大,这才是值得奇怪的地方。
  
  事实上他不知道的是,薯类大多天生高产,红薯也不例外。
  
  这玩意儿一出场就以高产著称。
  
  前世人类培育,更多也是往抗虫抗病害方面努力,产量方面提升其实并不大。
  
  土豆不一样,这东西最初的产量并不高。
  
  传入欧洲也并不是直接就成为主粮的,而是经过上百年的选育才有了高产品种。
  
  然后成为餐桌上的主食。
  
  现在他看到的土豆,还是比较原始的那种,算不上良种。
  
  别的玉米、南瓜等种子,和前世也没有什么显著区别。
  
  这也不奇怪,这些东西同样经过印第安人几千年培育,种子早就成熟了。
  
  除非人类进入科技时代,利用科技点亮高产属性。
  
  光靠人工选育,已经很难出现大幅度增产了。
  
  这一点上,和水稻其实差不多。
  
  明清时期水稻理论亩产已经可以达到四百斤,这是杂交水稻出现之前,选育能达到的巅峰了。
  
  陈永和知道他们最关心什么,指着红薯说道:
  
  “就是这种薯,亩产可达千斤,我们亲眼见过。”
  
  朱雄英伸手拿起一块,主角入手沉甸甸的。
  
  尽管心中还是有怀疑,可亲自接触到实物,还是让他非常的高兴。
  
  “好,好,好,有了此物,大明百姓再也不怕饥馑了。”
  
  “不过……怎么只有七个?”
  
  陈永和连忙解释道:“回来的时候我们带了两百多个,分别装在三艘船上。”
  
  “只是此物不耐储存,大多都腐坏了,这七个是仅剩下的。”
  
  陈景恪插话道:“薯类一般都可以用块茎繁育,秧藤还能扦插,想来此物也是如此。”
  
  “别看只有七个,培育好了能种好些地呢。”
  
  陈永和连忙说道:“对对对,就是如此。”
  
  “薯块有小点的地方,就是这里,切下来埋在土里就能发芽。”
  
  “藤条可以扦插,极易存活。”
  
  朱雄英露出释然之色,小心的打量着手中的薯块,说道:
  
  “原来如此,不知此物何时种植?生长习性如何?”
  
  陈永和讲解道:“土民说此物可在四月和八月种植,不过八月种植的产量要低一些。”
  
  朱雄英眼睛一亮,高兴的道:“那正好,现在刚入八月,正好种植一茬。”
  
  “产量低一些也无妨,多产一颗薯块,明年就多一枚种子。”
  
  “你了解过如何种植此物吗?”
  
  陈永和迟疑了一下才说道:“了解过,但并未亲自种植过……”
  
  朱雄英一摆手说道:“没关系,我会找最有经验的老农来协助你,务必将此物种出来。”
  
  陈永和自然不敢不答应:“是,草民遵命。”
  
  陈景恪在一旁默默的看着没说话,这玩意儿他可太知道怎么种植了。
  
  别说这个,玉米、南瓜之类的,他都知道。
  
  毕竟上辈子没少种。
  
  但这一世他也是第一次见,自然不能表现的很熟络,只能假装不知道。
  
  不过问题不大,红薯是真的很好活。
  
  只要季节对,高低都能见点产量。
  
  而且不要小瞧这个时代的农业专家,一法通万法通。
  
  了解了一种作物的基本习性,他们就能摸索着给种出来。
  
  之后陈永和又介绍了一些红薯的缺点。
  
  没办法作为主食,吃多了烧心、胃酸,还容易产生浊气(屁多)。
  
  所以只能作为辅粮使用。
  
  朱雄英并未失望,亩产千斤还要啥自行车啊?
  
  再说了,对于没饭吃的老百姓来说,这些缺点又算的了什么。
  
  之后,他们又参观了其他种子。
  
  对剩下的东西,朱雄英最感兴趣的就是玉米了。
  
  这么大的颗粒,就注定产量不会太低。
  
  仔细询问,发现并非如此。
  
  玉米的产量也就一二百斤的样子,比起小麦之类的没有什么优势,更比不上水稻了。
  
  陈景恪心中暗道,那是你们不知道玉米的赛道在哪。
  
  这玩意儿的优势有两个。
  
  其一秸秆高大,不论是作为动物饲料还是其它用途,都要超过别的粮食作物。
  
  其二特别适合山区、丘陵等土地种植。
  
  即便是在碎片化、贫瘠土地上,产量依然不会大幅度减产。
  
  对于幅员辽阔,地形复杂的华夏来说,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补充。
  
  清朝粮食增产,玉米的功劳很大。
  
  但这么做也带来一个严重后果,水土流失加剧。
  
  边边角角但凡有点土壤的地方,都被开垦出来了。
  
  局部地区几万年才形成的薄薄一层土壤,短短百年就流失的七七八八。
  
  所以清朝老照片上,背景都是光秃秃的,见不到多少绿色。
  
  当然了,将水土流失都归结于垦荒种植也不准确。
  
  还有个因素是燃料。
  
  砍柴烧火这四个字,背后是一座座青山被砍伐一空的现状。
  
  还有就是气候变迁,小冰河期到来。
  
  总之吧,种种因素因素加起来,才造成了水土大面积流失的情况。
  
  言归正传。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陈黄皮叶红鱼 黎明之剑 韩三千苏迎夏全文免费阅读 云若月楚玄辰 麻衣神婿 武炼巅峰 史上最强炼气期 遮天 凡人修仙传 沧元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