雅阁读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雅阁读书 > 不是,我怎么成文豪了 > 第3章 旧信、旧人

第3章 旧信、旧人

  第3章 旧信、旧人 (第2/2页)
  
  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,我先挣他个一百块!
  
  过了晌午,刘环和黄友蓉也回来了,几人吃了点饭,便各自休息,八月的天气,没有阴凉的地方脚底板都要烫出油来,刘培文也没有外出的心思,躲在屋里又写起了商业计划书。
  
  写着写着,他发现自己写不下去了,如今的他对这个年代的商业发展的细节知之甚少,很多机会根本不明白如何寻找。
  
  早知道让田小云今天多买些报纸带回来了。刘培文心中暗暗后悔。
  
  就在这时,九婶的声音却远远的传了过来,“就是这家!就是这家!”
  
  刘培文迎出门去,却见九婶已经身形如飞地离去了,只留下一个中年男人茫然站在门口。
  
  这男人带着一副金丝边眼镜,白色的短袖衬衫显得干净利落,胸口插着一支钢笔,有些谢顶的头上,发型是一丝不苟的三七开,其中已经夹杂着不少银丝。
  
  此刻他提着一个公文包,看着刘培文。
  
  “您是找谁?”刘培文上前询问。
  
  男人这才从九婶仓皇离去的愕然中回过神来,看向刘培文,半晌,点点头说道:“像!真像!”
  
  “我?像谁?”刘培文不解。
  
  “你爸爸是叫刘璞吧?我是他的朋友。”男人露出一丝微笑。
  
  其实以前在水寨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刘培文长得像妈妈,等回了大刘庄,不少人并未见过他妈妈,反而觉得他像刘璞。
  
  刘培文这十里八乡俊后生的名号,也是跟着自己的爸爸叫响的。
  
  把人请到屋里,在桌旁落座,男人才又开口。
  
  “我刚才听那个大妹子说,你爸爸已经过世了?”
  
  刘培文递过一杯凉茶,“您是我爸爸的朋友?他的朋友我知道的不多,还不知道您高姓大名。”
  
  “我啊,我叫张一公”男人扶了扶有些下滑的眼镜。介绍起了自己。
  
  原来张一公是隔壁县的人,他在五六十年代就跟自己父亲认识,当时就在报社工作,与经常投稿的父亲可以说是老相识。那时候父亲为了避祸,把很多书信都交给了他保管。
  
  后来张一公自己却又受到审查,如此往复,两人竟是在接近二十年的时光里断了联系。
  
  如今他是来归还书信的。
  
  “造化弄人啊……”张一公听刘培文讲了讲他这几年的经历,拭了拭眼角。
  
  “我认识刘璞的时候,他笔名叫玉声,取金声玉振之意,那时候我们专栏,他可没少投稿,当时是咱们省少有的青年作家,我们报社都觉得他是未来的大作家,大评论家!”
  
  “这么多年过去,我只以为他因为环境变化不敢写了,没想到……”
  
  张一公使劲儿拍了拍自己的大腿,激动地站起身来。“培文,你带我去他坟头看看吧,我去拜拜他。”
  
  两人走了一刻钟,跨过一大片荒芜的河滩地,终于来到村里的坟地,刘璞的坟远远的挂在西北角,跟刘培文的爷爷刘尚均靠在一起。
  
  此时的坟地寂静无声,在酷热的天气里,两人望着刘璞的坟头,一时都没有说话。
  
  半晌,张一公从公文包里摸出一个小水壶,慢慢拧开盖子,刘培文就闻到一阵酒香。
  
  张一公把壶里的白酒都洒在刘璞的墓前,又深深的鞠了一躬,转头对立在一旁的刘培文说:“回去吧。”
  
  两人又往回走。
  
  夏日的荒滩,枯黄的苇草足有一人多高,俩人穿行在其中,不少碎屑就粘在流着汗的胳膊上、脸上,让人刺挠得难受。
  
  回到家,两个人好好的洗了洗,才重新坐下。此时刘环也起来了,跟他招呼了几声,又重新倒了茶,三人在堂屋里说起了话。
  
  张一公从提了一路的公文包里摸出大约几十封信,摞在桌子上。
  
  “培文,刘环,这是刘璞当年托我保存的信,我都没有拆开过,如今二十年过去,也都物是人非了,你们拿着留个念想吧。”
  
  刘培文扭头看去,发现信竟然是国外寄过来的,信封上的落款还是英语。
  
  刘环不懂英语,但是一看是外语,就已经是面色一变。
  
  刘培文见状,明白自家叔叔肯定知道些什么,只是此时不好当面说罢了。
  
  三人把书信放到一旁,又聊起了天。
  
  聊着聊着,刘培文这才知道,自己眼前的这个看起来有点迂腐的中年人,竟然是个知名作家。
  
  张一公、张一公……他越想越熟悉。
  
  “《犯人李铜钟的故事》,是您写的吧?”
  
  “哦,你看过?”张一公一听刘培文问起,笑着回答道。
  
  “看过,写得特别好!我记得是……《收获》!是发在去年的收获上的吧!”
  
  此刻刘培文才终于想起张一公其人。
  
 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是张一公1980年发表在收获上的小说。当时张一公将小说投给复刊不久的《收获》后,被编辑选中推荐给了主编巴老。巴老看后非常喜欢。发表之前,按照当时的惯例,编辑部向作者所在地调查作者情况,征求意见。
  
  可地方主管部门领导却认为张一公有“属于人民内部矛盾”的问题,两次打电话坚持不同意发表他的作品。还有人写信揭他的“老底”,也坚持认为这部小说不能发表。最终还是巴老力排众议,不但将该小说发表在《收获》上,还重点推荐,放在了80年的第一期上。
  
  张一公可以说是中原作家的代表人物,后来也做过一省文协的头领,虽然在八十年代群星璀璨的众多作家之中看起来声名不显,但实际上实力不可小觑。
  
  “培文,你如果对文学有兴趣,有没有尝试过写作啊?”张一公看刘培文激动,心中有些感怀,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跟刘璞一起谈论文学创作的时代。
  
  “没有”刘培文摇了摇头,“这些年当知青、回来上高中重新学习,根本没机会尝试。”
  
  “试试嘛!”张一公鼓励道,“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,你爸爸当年是个大才,你也差不了!我看你说起这些文艺的东西也头头是道,恐怕平常也没少看书,底子总是有的!”
  
  刘培文点头应是,心中却燃起了另一团火。
  
  是啊,80年代是属于文学的年代,而80年代的作家,在收入方面也是超越时代的,至少在这个年代,是真正的来路清白,还数额巨大的收入了。
  
  想要赚下第一桶金,写作是个不错的办法。
  
  “叔,我想问问您,您写这篇《犯人李铜钟的故事》,能收到多少稿费?”刘培文望着张一公,大胆问道。
  
  张一公倒是没觉得刘培文谈钱有什么不妥,“这篇小说是个中篇,我记得一共写了是28000多字,收获给了我千字7块的稿费,一共是198块钱。”
  
  198块!刘培文心想,这一篇文章就是他两个小目标啊!
  
  或许,我也可以?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陈黄皮叶红鱼 黎明之剑 韩三千苏迎夏全文免费阅读 云若月楚玄辰 麻衣神婿 武炼巅峰 史上最强炼气期 遮天 凡人修仙传 沧元图